撰文/励耕书云(V:lgsy8899)
近日笔头,山西太原钢铁集团成功破解圆珠笔笔头难题的消息成为各大媒体和网络关注的热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多年来却面临着核心技术难以攻关、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据笔头了解,太钢集团科研人员历时五年,终于破解了长期为外国掌握的球座体技术,在反覆试验中,太钢研究人员还从“和麵”中获得了生产笔尖用钢的灵感。据悉,太钢计划两年内占据内地市场,替代进口。
今年1月初,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他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李克强说,"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目前内地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馀万从业人口,每年生产400多亿支圆珠笔,如此制笔大国却长期依赖进口。据悉,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球珠内地可以满足需要,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技术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中国每年需要用每吨12万元(人民币,约合13.5万港元)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特殊钢材。”太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长王发生介绍说,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太钢是参与企业之一。
中国制造有转型升级的实力与能力,更需要工匠精神来打底。就拿圆珠笔球珠来说,生产对加工的精度、材料的选择要求很高,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如今,国内许多产业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机器设备,但工匠精神的不足,让这些产业长期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放眼未来,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著融入生产、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国制造才能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才能在这个充满创新机遇的时代,创造出经得起消费者检验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