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钱的历史悠久翻砂件,大概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开始了,而到了先秦时期,已经渐渐用贵重的金属——铜来制作货币了。 和古代外国钱币大多靠打制成型不同,中国的铜钱多为铸钱,这是与古代中国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分不开的。铜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坚硬的质地、金黄灿烂的色泽都是它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被称之为“吉金”、“金”,成为制作各种重要器物的首选材料,而相应地,铸铜技术也就成了那个时代最为精密和高级的手工技术。中国古代铸钱技术,也是铸铜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货币的铸造,主要采用型范浇铸的工艺。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先后采用了平板范浇铸、叠铸和母钱翻砂三种工艺。
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大刀”币陶范,到战国时期,一副钱范上已经可以铸造出多枚钱币。
西汉五铢阳文平板陶范模。平板铜范是用泥范经烘焙后浇铸而成的。
春秋时期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陶范,当时的钱范上只有一枚钱币。 平板范浇铸法 范,就是人们常说的模具,是用来构成器物造型和纹样的翻砂件;而平板范浇铸,简单地说,就是把两块平整的范拼合在一起进行浇铸,是中国古代最早采用的铸钱方法。 从质地上来说,平板范有泥范、石范和铜范三种。下文就以泥范为例,阐述一下平板范的三个步骤:制作钱范、合范烘范和浇铸钱币。 第一步:制作钱范。先制作面范(钱范的正面)的范坯,在上面雕刻钱型、制作浇道和浇口(供浇铸铜液时使用),然后阴干泥范;再制作钱币的背范(钱范的背面),并同样阴干。 第二步:合范和烘范。先将钱币的正面范和背面范进行对合,敷泥固定,随后入窑烘范,使泥范成为陶范,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透气性,足以承受高温铜液的浇注。 第三步:浇铸钱币。先将铜块熔化,用坩埚盛铜液通过浇口注入陶范进行浇铸,冷却后敲碎钱范、取出成型的钱,再进行清理打磨,经过加工的钱币就可以投放市场了。 起先,人们只是在一块泥板上由人工直接刻制用于浇铸的钱型(钱币的形状)和浇道,所刻的钱型往往也只有一至二枚,所以,每次铸造的钱币数量非常有限。翻砂件我们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大诸侯晋国统治地的山西侯马,发现了大量用于铸造晋国钱币——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钱范和范芯,钱范上就只刻有一枚钱币。 战国时期,虽然一副钱范也能铸造出多枚钱币,比如在河北灵寿中山国故城址、河北易县燕国遗址和山东临淄齐故国遗址等发现的战国时期钱币铸造范上刻有三枚以上钱型,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大刀”泥范上也刻有三枚钱币,但由于这种泥质的钱范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制作成本及所花的时间都比较多,所以,随着需求的增加,人们便开始利用泥做成范模翻制铜范。用铜范直接浇铸铜钱,不仅一次铸造钱币的数量有数十枚、甚至上百枚,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铜范的使用次数显然要高于泥范。从考古发现和存世大量的阳文平板陶范模可以知道,平板铜范是用泥范模经焙烘后浇铸成的。这种泥范模可能是用泥范来翻制的。当然,也不排除用石范翻制的可能。 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原地区铸造钱币大多采用泥范,而处于西部的秦国和南部的楚国已经开始采用铜范直接铸钱了。用铜范铸钱,在技术上要比用泥范铸钱更为复杂。由于铜范的透气性能不如泥范,因受热产生金属的应力,容易导致铜范变形和损坏,所以,平板铜范在被用于铸造铜钱之前,还要制作与之相配的背范。通过铜范配泥范,来解决铜范的透气性问题,达到降低金属应力、保持铜范造型的目的。此外,用铜液在铜范上浇铸还要解决被浇铸出来的钱币不和型范黏合在一起的问题。为了让铜范和浇铸出来的铜钱分离,要在铜范上涂上分型剂,这样既保护了铜范,又提高了钱币的质量,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的聪明智慧。两汉以后,平板范铸钱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成为铸钱技术的主流。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这种平板铜范所配的背范在浇铸后只要不损坏,一样可以多次使用。
西汉末年铜制范盒。人们使用铜范做模,翻制泥范,将泥范经烘焙后再浇铸铜钱,这样,铜范模就可以不断地使用,批量生产泥范。
叠铸陶范
叠铸法 用铜范直接浇铸,铜范用的次数多了也比较容易变形、损坏。后来人们又用铜范做模(被称之为“铜制范盒”),翻制泥范(被称之为 “子范”),将泥范经烘焙后再浇铸铜钱,这样铜范模就可以不断地被使用,批量地生产出铸造钱币的泥范,不用每次都刻划钱型那样麻烦了。于是到了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时,平板范浇铸工艺继续使用的同时,一种被称之为“叠铸法”的铸钱工艺逐渐地开始成为铸钱工艺的主角,并一直持续到隋以前。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叠铸法采用层层对合叠起的泥范浇铸钱币的方法,一次可浇铸近百枚钱币,最早出现于秦代,王莽时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叠铸法同样可以分为制作泥范、合范烘范和浇铸钱币三大步骤。 第一步:制作泥范。先将制作泥范的材料混合搅拌,练泥,填入铜制范盒,翻制泥范(子范),然后阴干泥范。 第二步:合范、烘范。先将泥范层层对合叠起,然后敷泥固定,入窑烘范,使泥范成为陶范。 第三步:浇铸钱币,工序与平板范浇铸一致。在这里,铜制范盒实际上充当的就是范模的角色。 上面尽管提到了叠铸法的三个步骤,但要完成这三个步骤,前提是必须先要制作作为范模的铜制范盒。根据现有出土资料表明,铜制范盒是用两块泥范组成铸型,即泥面范和泥背范。先在泥面范上刻出内凹的钱形型腔、内浇道、直浇道及凹凸有序的榫卯口;泥背范或为素面,或刻上内凹的纹饰,如十字形,菱形等。泥面范与泥背范合在一起容易粘连,所以,又在金属制范盒边框口沿部位设置分型面,浇口则设在金属制范盒边框的侧边。泥面范与泥背范经过烘焙成为陶范后,就可进行合范浇铸,制作成铜制范盒了。从现有金属范盒留有的痕迹上可以看到,为了方便以后叠范浇铸,保证钱币的铸造质量,当时在制作陶范时都不是随意的,而是进行了周密的安排,运用了先进的几何方法对钱型进行定位的,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几何学知识的专门工匠。 一般认为,比起平板范浇铸法来,叠铸法生产效率更高。其实不然,通过对叠铸法和平板范铸钱工艺的比较,我们发现,所谓叠铸法的生产效率高是从浇铸铜钱这个环节来说的,因为它一次浇铸成型的钱币数量往往可以达到上百枚、甚至更多。但是从生产效率、最终的铸币结果来说,却明显差得很,因为使用铜制范盒翻制泥范后需要阴干,而且要加以烘焙,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不像用平板铜范配以背范就可以直接浇铸了。因此,虽然叠铸法一次浇铸钱币的数量多于平板铜范,但在同样的时间里,平板铜范铸造的次数多于叠铸法,结果铸造出来的钱币数量反而超过了叠铸法。 从存世发现的叠铸铜范数量来说,王莽时期是最多的,说明叠铸法是当时主要采用的一种铸钱方法。既然叠铸法铸钱数量并不高,王莽时期还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可能与当时“不惜铜,不爱工”有关。所谓“不惜铜,不爱工”,实际上就是不吝惜铜和工本,片面追求钱币铸造的质量。事实上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王莽铸钱,的确是历代钱币中最漂亮的之一,不仅制作工整,而且钱币文字采用悬针篆的书体,纤秀劲挺,优美悦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货币经济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到破坏,但钱币铸造依然以叠铸法为主。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在江苏南京、镇江等地先后出土有南朝萧梁时期的叠铸泥范,出土的这些叠铸泥范中有许多还没有被用于铸造就遭到了遗弃,这固然和时局变迁有所关联,但也不排除叠铸法在当时已经开始进入到了桑榆晚景,一种新的、更先进的铸钱方***孕育产生
清代雕母。雕母是由人工雕刻成钱型的。
清代母钱。雕母先翻制出若干的母钱,并用它来充当铸钱的钱模,所以,母钱即钱模。 母钱翻砂法 最晚从隋唐开始,中国的钱币铸造不再主要采用以前的平板范竖式浇铸法和叠铸法,而开始改用母钱翻砂的铸造工艺了。关于古代母钱翻砂铸钱工艺,明代宋应星所撰的《天工开物》一书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载。 母钱翻砂铸钱工艺一般分成制作钱模(即母钱)、制作范型、合范固定和浇铸钱币等四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钱模。将一块铜块(或其他材质)由人工雕刻成钱型(即雕母),然后雕母先翻制若干个钱币(即母钱),并用它来充当铸钱的钱模。 第二步:制作范型。固定木框,用砂土将木框填实,放置钱模,再将另一个填实砂土的木框叠放在上面,翻制面范和背范,然后取出母钱,并制作浇口、直浇道、分浇道。 第三步:合范固定。将面范和背范对合叠放,然后捆绑固定。 第四步:浇铸钱币。将熔化的铜液用坩埚盛起,对准浇铸口进行浇铸。冷却后开范取钱,再进行清理、修整、打磨,钱币的铸造就完成了。由于砂型不再需要缓慢阴干和焙烘,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我们如果把现存的明、清两代钱币实物加以区分的话,从中会发现有雕母、母钱、样钱和流通钱等四种不一样的铜钱,这四种钱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钱币使用母钱翻砂工艺铸造的整个流程。 所谓雕母,就是人工将一块铜块雕刻成的铜钱,上面保留有雕刻的痕迹,有如石头图章上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刀痕。 母钱,就是将雕母作为钱模翻砂铸造成的铜钱,这种铜钱因为在翻砂铸造时钱范采用精砂,所以,底章比较细腻,往往还能见到制作雕母时的刀刻痕迹,尽管这种刀刻的痕迹与用刀直接刻的已经完全不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至少在清代,样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之为“部颁样钱”,是指由朝廷颁发给地方钱局(即现在所说的造币厂)作为母钱(即钱模)使用的铜钱;另一种被称之为“进呈样钱”,是指由地方钱局在铸造新的钱币前呈送给中央政府审核的铜钱。 而流通钱是指用钱模大量翻砂铸造后进入市场流通的铜钱。 根据传世的情况,我们又知道,当时不是所有的钱币铸造都经历这四个流程,往往会跳过样钱这一过程,用母钱直接翻造流通铜钱。同时,我们还知道,因为各种原因,在存世的钱币中,我们有的仅见到雕母或母钱,而没有见到用它们铸造出来的流通钱。在雕母、母钱、样钱和流通钱中,母钱、样钱和流通钱都是由雕母派生出来的,因此,都被看做是雕母的子钱。 从平板范浇铸到叠铸法,再到母钱翻砂法,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并都凝集着古代工匠们聪慧的结晶。了解中国古代铸钱工艺,不但能增长我们的钱币知识,而且对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促进我们对古代钱币的收藏和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2173385694(每天推送最新资讯)主编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