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调节杆,我们经常看到***由于枪支和重火力的缺乏调节杆,经常携带很多手榴弹作为攻坚的“神器”。而对于日军来说调节杆,也有这样一款伴随的“神器”,那就是“89式掷弹筒”。
掷弹筒在日军中使用非常广泛,装备量也很大。战争前期每个日军步兵小队都会编有一个掷弹筒组,装备2到3组掷弹筒。每个中队共装备6具掷弹筒,装备量与轻机枪相同。一个联队共有76具掷弹筒,配备89式掷弹筒弹7200发,而全联队配备的手榴弹仅有3800枚,由此可见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程度。
89式掷弹筒口径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由于结构比同口径迫击炮还要轻巧许多,89式掷弹筒的瞄准装置比一般迫击炮还要简单许多,发射筒外壁从筒口开始刻有一条凹槽,约占发射筒全长的三分之二。内涂白漆,称为瞄准线。掷弹筒没有单独的瞄准镜,发射时保持固定的45°,将这条白线对准目标即构成瞄准。另外89式掷弹筒在支杆狭槽两侧均刻有数字,右侧为发射91式手榴弹时的表尺(40~190米),左侧为89式掷弹筒弹药的表尺(120~650米)。如果用89式掷弹筒射击某个目标的话首先要转动调节手柄,使击发机上方的横标对准狭槽左侧相应的刻度。如果弹着点过远或过近,再转动手柄进行调节。
日军使用89式掷弹筒
由于发射角度和左右偏差均靠射手经验控制,误差比较大,所以尽管89式掷弹筒有膛线,但精度特别是远距离射击时的精度与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相比要差一些。此外还有一些89式掷弹筒装有一种双向圆泡式水准定位装置,当两侧的气泡都居中时掷弹筒即处于45°发射角状态。发射时先由射手拉动击发杆,然后由弹药手将弹药从筒口装入,完成弹药的安装。左手握住发射筒,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射手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杆的皮带将榴弹射出。
世界上同口径的迫击炮一般至少要超过6公斤,而89式掷弹筒只有不到5公斤,(不到3公斤的是十年式掷弹筒,89式掷弹筒全重4.7公斤,不比步枪轻)只比一把步枪重一些,非常适合单兵携带。由于重量轻,掷弹筒小组不会像迫击炮组或者重机枪组一样由于负重大而无法及时随一线步兵作战。
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可以伴随步兵进行冲锋。不过尽管在理论上日式掷弹筒的一大优点是可以作为不占编制的“个人火炮”使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却并非如此。每具掷弹筒一般配备射手及装填手一人,但也有额外增加一名弹药手的。为确保存放和运输安全,89式掷弹筒的引信和弹体是分开保存的,作战前先取出引信并将其安装在弹体上,临发射前再将引信上的保险销拔出。
诺门罕战役日军军官合影
作战时掷弹筒手配有专用的弹药携行具,身体每侧各自携带4枚装好引信的弹丸,一个掷弹筒组共同携带16枚。通常射手携带掷弹筒,装填手除弹药外还带有步枪。掷弹筒在行军时有帆布制作的筒衣保护,两头用皮带或帆布带扎紧,筒衣还设有附件袋(或有单独的附件盒。)89式掷弹筒的标准发射姿势有跪姿和卧姿两种。发射时先拉击发杆,通过棘轮带动击针杆后移,压缩击针簧成待击状态,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以瞄准线对准目标。左手握发射筒,使之与地面成45°,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实施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杆上的皮带,击针解脱向前打击底火,弹药射出。
89式掷弹筒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发射姿势,如抵在腿上发射。而在卧姿射击时,射手也可以左手握筒身,右手握支杆底部的帆布套,由装填手来击发。掷弹筒还可以单人携行并操纵,但弹药携行数量和发射速度都要大为降低。
作者:天城级saber